1981年在南京出生的孫寧,1993年考取了南京外國語學校,1999年保送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口譯專業,其間獲第七屆21世紀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冠軍并出版譯著三本。2003年8月入外交部翻譯室,2004年9月公派赴英留學。
孫寧談英語學習
“笨”方法
以為學英語有捷徑,那就錯了。有的辦法雖然“笨”,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有效果?!氨俊鞭k法有很多,我愿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實踐過、確實感到有用的幾種。
一是聽錄音。
初中時要求,每篇課文要聽三十遍。我不知道別人有沒有堅持下來,我反正照做了:每天晚上捧著隨身聽(那會兒還沒有復讀機),聽一遍在紙上劃一道杠,直到劃滿六個“正”字。
雖然不能說每遍都精神高度集中,但那么多小時聽下來,對語感是一個很大的提高。當然,錄音質量一定要高,最好是英語是母語的人用正常速度錄制的,那種嘩眾取寵的“洋話連篇”之類就像魔咒,聽得越多壞處越大。
二是抄句型。
我學3L時(look, listen and learn),老師上課要大家口頭輪流造句,下課還要付諸筆頭,造一頁紙、大約十來句。我的句型就是這樣學來的,一點秘訣都沒有。當然,抄的時候不能“有手無心”,當時抄錯是要重罰的。
三是默讀。
平時做題、溫書總是喜歡讀出聲來。時間一長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語感比同齡人好了許多,應該得益于此。用功,再加上點巧勁,進步會更快。
要善于琢磨,舉一反三
我記性差,不愿背(課文、單詞、語法),就試著多理解,理解了就不用背了。
到底是two third還是twothirds,中間有沒有連字符?一般說on Monday,但前面的介詞可不可以拿掉呢?是不是一定得說fish and chips,反過來就不行呢?這些都是我研究的對象。得到了答案還不滿足,總要想一想能不能推廣到其他地方,舉一反三。
做題也一樣,每次都會問自己:出題人想考的是什么?這樣,就不用陷于題海戰術,白白浪費掉寶貴的時間和學英語的興趣。那時只要考英語,前一天我準保在家看閑書或溫習其他功課,第二天仍然考第一。
踏實自學,隨時反省
初二上學期,我開始覺得自己上課“吃不飽”,怎么辦?自己“開小灶”。當時廣播里介紹臺灣的一個英語教學節目Let's Talk in English,心里就癢癢的,也沒管學校只教到一般過去時的規則變化,就“初生牛犢不怕虎”,買了書和磁帶,跟著學了起來。剛開始很吃勁,生詞多,語法沒見過,經常莫明其妙。好在廣播里老師教得耐心,我學得專心,漸漸地“攔路虎”少了。到了后兩冊,則幾乎沒有什么難點,跟復習一樣了。
有了這次經驗,我就一發而不可收,不知天高地厚地學起了Family Album USA(走遍美國)。剛開始每課恨不得能有幾十個生詞,正常語速、美國口語不太習慣,有時根本不知所云,別提多郁悶了。但我沒有放棄。單詞多,就一個一個查。一本《新英漢字典》,沒多久邊就被我摸黑了。語速快,就“抓大放小”。很快,我就學進去了,直到不能自拔。
但我沒有放棄。單詞多,就一個一個查。一本《新英漢字典》,沒多久邊就被我摸黑了。語速快,就“抓大放小”。很快,我就學進去了,直到不能自拔。就這樣,學習的勁頭越來越大。
但我沒有急躁冒進,而是反省自己:自學沒有老師指點,會不會學得太“油”了?于是想要找本扎實的教材幫自己夯實基礎。恰巧這時中央臺要播“零起點”的《許國璋電視英語》。
我沒覺得從頭再學一遍字母、發音是浪費時間,兒時學書法的經歷告訴我,基礎越扎實,日后才能學得越快。整整一年,從ABC到魯濱遜的故事,書上留下了我詳細的筆記,課后習題的答案也密密麻麻地寫在了留白處,到現在都是我輕易不示人的珍藏。
每件事好像冥冥中都有安排。學魯濱遜“伐木造船”時,我并沒想到五年后大學的泛讀課上會要求我們讀這本書,而初三暑假我就已經一個字一個字地把這本書啃了一遍。
不是秘密的法寶
這里要提到許多外國語學校的一個早已不是秘密的法寶: 背課文。
本文地址:/cz/293630.html
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