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話題,內容是這么寫的:“看了下去年落戶的一些80后碩士的條件,平均在北京社保12年,擁有自有住房11年,職住平均6.2分,納稅平均3.2分,我預測自己24年就滿足11年社保,自有住房10年,職住12分,納稅平均2分,也符合這些已經落戶的80后特征了,為何按照一些大神的分數預測,就遠遠趕不上分數的增長速度,所以24年就不可能解決了。是不是越到后面,晚來北京的人越多,趕上高密度人群的原因?看到之前大神的預測,22年105.26,23年108.8,24年112.7?!?/p>
看到這個我話題我覺得很有意思,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這種困惑呢?其實,我們大部分人的關注點都在于分數線是多少,但是忽略了一個關鍵性的數字,那就是6000名額。每年的申報人數不一樣、密度自然也不一樣,雖然指標情況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維度里,發生的效應自然也是不一樣的。
我記得早期我舉過一個例子,拿20年落戶名單中的最后一名的積分情況拿到21年來計算,結果是他險些落榜。由于最低分有54名,我隨意找了2個作為案例,分別一個是年齡已經扣分的、另一個是年齡滿分人員。分別來看看他們的積分情況在21年上岸的幾率有多大?
前提:22年分數線100.88分與20年最低分97.13分相差3.75分
1、初某:1969年生人,社保51.25分、住房15.88分、學歷26分、年齡4分、無其他指標加分,總分為97.13 從上面信息可以看出劉某年齡分即將全部扣完,他的自然分是4分,但扣除年齡分后處于零增長,就是加上2分的職住分,也無緣北京戶口。 2、劉某:1973年生人、社保64.5分、住房12.63分、年齡20分、無其他指標加分,總分為97.13 從上面信息可以看出劉某自然分為4分,無職住等加分,他僅憑住房的優勢以0.25分險勝。大家是否看明白了呢?按理來說,去年分數最高,到了第二年排名不可能差啊,但是結果并不是你想的那樣。這也是我經常提到的,你所謂的穩贏未必真的穩!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每年內卷嚴重,彎道超車的人不在少數,此外申報人數增多、密度越來越小、再加上大把的空降人員同時爭搶6000的名額,可想而知、只會難上加難。這就應了我昨天分享的內容了,千萬別傻傻的等待,等來的不一定是希望,可能是“災難”。
本文地址:/jyzc/293705.html
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