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房惠玲
24年如一日,將林業工作作為奮斗一生的事業,用實際行動“守初心,擔使命”,爭做綠水青山的守護者,生態文明的參與者,綠色林業的踐行者,在揮灑青春和汗水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她就是武威市民勤縣退耕還林辦公室四級主任科員姜莉玲。
民勤縣地理位置特殊,生態環境脆弱,工程壓沙、植樹造林已成為當地群眾治理生態環境的永恒主題。
參加工作之初,組織安排姜莉玲負責民勤縣夾河鄉、東壩鎮兩鄉鎮的植樹造林和防沙治沙技術指導工作。
當時,路不好走,治沙造林地塊遠,下鄉全憑自行車、兩條腿。但姜莉玲卻毫無怨言,憑借著一腔熱情,走遍了蹲點鄉鎮的每個村落,每塊造林地。經常是別人在看電視,她在給鄉親們講解造林技術;別人在吃飯,她卻餓著肚子查看苗木栽植情況。
由于各造林地點分散,她只能騎著自行車來回跑,一個村一個村地查看摸底,在田間地頭組織召開群眾工作會、在施工現場一遍又一遍地講解栽植管理技術。
一天下來,她聲音沙啞、嘴唇干裂,暴露在外面的皮膚被紫外線灼傷,回到住處累得連飯都不想吃。
幾年下來,她變黑了、瘦了,但是看著一株株新植的幼苗,她的心里滿懷喜悅。幾年里,她共指導夾河鄉、東壩鎮兩鄉鎮營造農田防護林3600畝,防風固沙林3800畝,通道綠化86公里,工程壓沙3000多畝,發展紅棗、葡萄等經濟林2000畝,圓滿完成治沙造林任務。
退耕還林檢查驗收是政策補助資金兌付的關鍵環節,驗收結果是兌付補助資金的直接依據。為保證檢查驗收結果公平、公正,姜莉玲從不搞關系工程、人情驗收,總是逐鄉、逐村、逐小班、逐地塊進行丈量登記。
有的退耕戶為了讓自己本達不到合格標準的退耕地塊驗收成活率高一些,以便順利拿到退耕還林政策補助,就想通過各種關系說情,讓她通融一下,結果都被她一一拒絕了。她總是婉轉地說:“我必須上對得起國家,下對得起百姓,中間還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退耕還林工程涉及的是最基層群眾的利益,所以常有群眾來咨詢或反映問題。“群眾有問題、有困難的時候找我們,是對我們最大的信任,我們必須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幫群眾所需。”一直以來,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接待來訪群眾時,她做到了來有迎聲,走有送聲,處理問題有回聲,把群眾反映的問題記清,群眾舉報的問題查清,耐心細致地為群眾講解政策,真心誠意地為群眾排憂解難,切實維護了群眾的根本利益,讓群眾帶著問題來,載著滿意歸。
姜莉玲在林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在治沙造林的征途上,在林業工程調查規劃中,任勞任怨,風雨無阻。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先進本色和優秀品質,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房惠玲責任編輯:劉瓊
版權聲明
版權聲明
為加強原創內容保護,日前,甘肅日報、甘肅日報報業集團各子報、甘肅新媒體集團各平臺已將其所有的版權統一授予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進行保護、維權及給第三方的授權許可。即日起,上述媒體采訪、拍攝、編輯、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圖片、攝影、視頻、音頻等原創作品,文創產品、文藝作品,以及H5、海報、AR、VR、手繪、沙畫、圖解等新媒體產品,任何機構、媒體及自媒體未經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許可,不得轉載、修改、摘編或以其他方式復制并傳播上述作品。
本文地址:/jyzc/293732.html
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