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陳煉)3月24日,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強國”(名家講壇系列思政選修課)第二講于線上舉行。上海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上海師范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允熠教授應邀作了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敘事——‘兩個相結合’的理論進路”的講座,主要圍繞三個大問題作了展開。講座由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志丹教授主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針對如何明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演進歷程的問題,張允熠認為,“兩個相結合”源于“一個結合”的提法,他以時間為線索回顧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階段,提出中國人易于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沒有文化、心理上的障礙,二是出于實踐的需要,只有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于水火。其次,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演化進行了系統闡發。1938年4月,艾思奇提出了“哲學研究的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同年10月,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中首次明確表述“第一次結合”,此后,這一原則被不斷運用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建設,并內化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之中。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語境的梳理,他認為,在這一命題闡發的初始階段,其意蘊中已經包含著“兩個相結合”的思想要素,但由于當時中國革命的實踐問題亟待解決,所以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界定的重點放在了“第一個結合”。
針對如何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探索的問題。張允熠表示,“第一個結合”包含著“第二個結合”的思想因素,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時代課題,黨的領導人和學界對此也有許多回應,多位專家學者都論述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問題,他們的討論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內核的另一維度。張允熠表示,早在1998年,在自己的著作《中國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便已對“兩個結合”做出了具體論證,“第一種結合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且在革命行動中貫徹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理論,第二種結合是從思想上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使之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上海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上海師范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允熠教授作講座分享 照片由校方提供
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新時代更要解讀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時代意蘊。張允熠表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敘事起點,極具時代價值。他提出,“第二次結合”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論述中具有深厚思想基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源泉和強大精神力量,是中國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是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石,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是“中國特色”這一鮮明理念的文化基因。他總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兩個相結合”在文化傳統、道德體系、法理體制、政治層面上的體現,“兩個相結合”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敘事的邏輯起點,將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邁向新的歷史高度。在交流互動環節,針對老師和同學們提出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融通”、“馬克思主義與傳統心學的結合”等問題,張允熠均作了回答。
張志丹在講座總結環節勉勵師生們要學習張允熠教授潛心鉆研的求索精神,希望大家能夠將研究各領域融會貫通的“正大”學問作為自己一生的學術追求。他認為,如果不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思考傳統文化,亦不從傳統文化新的角度理解和思考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那么“21世紀馬克思主義”“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創新和發展”等都很可能是站不住腳的。本次講座融思想性、政治性、思辨性和前沿性于一體,引發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相結合”問題的討論,助力提升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自信、講思政課的課堂自信和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科人自信。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志丹教授作講座總結 照片由校方提供
本文地址:/zmyx/293730.html
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