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6月5日訊 日前,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獎勵大會在京舉行,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黃玉東兩位教授榮獲創新爭先獎。據了解,冷勁松、黃玉東兩位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分別是新型智能材料和聚合物基復合材料,均是國家發展航天等高新技術產業急需的研究。就在近日,冷勁松教授團隊的相關成果讓我國智能材料及其航天器結構的研究處于國際前列。哈工大相關負責人表示,建校以來,哈工大立足龍江,始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不拘一格為國家培養30余萬各類人才。這些忠誠擔當、技術過硬的高端人才始終與國家發展同向同行,讓諸多填補國家技術空白的科研成果誕生在龍江大地。
說到哈工大杰出人才的代表,不得不提去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劉永坦院士。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他就清醒意識到,雷達看多遠,國防安全就能保多遠。有人說,這項研究風險太大、周期太長,很可能把時間和精力都搭進去也一事無成……但他不改初衷,立志開創中國的新體制雷達之路。數十年如一日,他帶領團隊潛心攻關、艱苦奮斗,最終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研制成功我國第一部新體制雷達,為祖國萬里海疆裝上“火眼金睛”。
在哈工大,像劉永坦一樣一心一意干事業的教師不勝枚舉。從我國第一臺智能下棋計算機誕生,到第一臺點焊弧焊機器人亮相;從首顆由高校牽頭自主研制的小衛星一飛沖天,到近百項技術助力“神舟”飛天、“嫦娥”探月;從空間機械手成功完成天宮二號人機協同在軌維修科學試驗,到國際首次高軌衛星對地高速激光雙向通信試驗成功……這些諸多“第一”都源自一代代哈工大“八百壯士”將國家需要和個人理想、家國情懷和科學精神有機融合。
哈工大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之所以人才輩出,主要是因為經過多年探索,走出了一條“以自己培養為主、引培并舉”的人才建設之路。一是持續建立并完善分類多元評價體系。哈工大“認可帽子但不唯帽子”,構建教師崗位分類管理機制,通過分類設崗、分類聘任、分類評價等破除“五唯藩籬”的實招硬招,發揮人才隊伍建設和學科建設的“長板效應”,鼓勵各類人才在各自領域作出自己的貢獻。二是建立教師崗位長聘準聘機制。學校將“重領軍,強團隊,建立完善精英匯聚的新機制”作為全面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通過實施教師崗位長聘準聘制度,搭建起助推優秀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發展的成長階梯,鼓勵優秀人才潛心研究,靜心教學,勇于挑戰前沿難點問題。三是統籌運用好“穩、引、培”策略,也就是穩定核心骨干、引進高端、培育年輕后備,大力實施青年拔尖人才選聘計劃、重大項目突出貢獻人才計劃、教學拔尖人才計劃,加強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優秀青年后備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工作,構建從青年人才到高端人才的成長通道。
此外,哈工大始終堅持“大師+團隊”的人才傳統和優勢,以學科領軍人物、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干力量、學術發展力量組成的層次清晰、創新能力強、可持續發展的學術梯隊,形成了“以才聚才,以才引才”的良好環境,打造了復合材料、微小衛星、激光通信等一大批能打硬仗、打勝仗的“大師+團隊”群體。
哈工大還秉持不拘一格大力提拔、大膽使用青年教師,重點培育一批新的學術方向、新的領軍學者和新的創新團隊。2014年以來,學校共投入數億元建設青年科學家工作室,在人、財、物等多個方面給予政策性保障和優先支持,使青年領軍人才由“一個課題方向、一個人”交叉融合形成“一個前沿領域、一群人”的學術共同體。
哈工大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哈工大建校百年這一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將繼續準確把握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與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的關系,進一步挖掘和釋放科技、人才潛力優勢,通過創新引領助力龍江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為龍江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打牢人才基礎,切實將哈工大“龍江第一技術創新源泉”優勢轉化為助力龍江高質量發展優勢。
本文地址:/zmyx/89923.html
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